查看原文
其他

鄂志寰:“债券通”提升港金融业国际辐射能力

鄂志寰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有序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完善“债券通”安排,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对此,香港金融业充满期待。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近日撰文分析了“债券通”对香港金融业的影响。文章指出,“债券通”将继续推动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者入市便利度,扩大香港金融枢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提高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为“债券通”保驾护航

“债券通”是与“沪港通”、“深港通”并行的重要度创新,其核心要义是充分发挥香港金融基建高效连接全球市场的有利条件,打通境内境外债券市场,使国际投资者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前提下一点接入,使用境外交易规则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显然,“债券通”把境内与境外市场基础设施有效连接在一起,使用不同市场体系的交易、托管、结算等安排,为境外投资者买卖境内债券提供便利,发展全球人民币资产业务,提升人民币投资功能。

持续不断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使“债券通”赢得投资者信任,成为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重要管道。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通过“债券通”入市的境外机构超过550家,账户数量达2012个,覆盖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债券通”运行以来累计成交超过6万亿元,单日最高成交量369亿元。今年上半年累计交易2.33万亿元,日均199亿元。其中,5月份交易4682亿元,日均260亿元,显示“债券通”交易日趋活跃。

“债券通”将继续推动机制创新,优化风险对冲机制和评级、税收等配套制度安排,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者入市便利度,更好满足其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深化市场高品质开放。

 2

“债券通”是内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内地债券市场在规模提升的同时,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债券通”作为与直接入市及QFII、RQFII等管道并存的开放模式,系统地满足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提升内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品质,并推动内地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提升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截至今年4月底,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达2.31万亿元,比2017年6月增加1.47万亿元,增幅为1.7倍,年均增速接近40%。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2177亿美元,占全部外汇储备的2%左右;目前,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占中国债券总量的2.4%,持有国债规模占比达9%。

未来一段时间,欧元及日元资产负利率、美元资产低利率主导金融市场,投资者急切寻找避险资产,一些新兴市场出现“去美元化”倾向。人民币资产以规模效应和稳健走势脱颖而出,为价值投资者提供新的选择。目前,人民币计价的内地债券已纳入国际三大主流债券指数之一的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国际投资者将跟随指数变化相应增加投资组合中人民币债券的占比,境外投资者在内地债市中占比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

“债券通”提高香港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

香港作为全球资金自由港,具备辐射其他主要金融市场的先天条件,通过多种类型的跨区域金融合作,香港金融业不断增强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联系。近年来内地充分发挥香港金融业的特殊作用,打造内地资本市场对外联通主管道,优先推出多项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试点,吸引全球投资者以香港为平台进入内地市场,配置人民币资产。“债券通”进一步完善香港作为境外投资人民币资产的平台功能,扩大了香港金融枢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提高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疫情导致世界经济衰退,金融动荡频繁出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对香港金融中心形成不利冲击。面对惊涛骇浪,香港金融市场表现出一定的抗冲击性和韧性,其基础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地与香港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联系和香港良好营商环境、资金自由港、金融监管高效等制度优势有机结合,推动香港经济长期繁荣稳定,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其二是沪深港通和“债券通”等带来的资金跨境配置,在推动制度衔接和政策融通的同时,帮助香港市场抵御外部冲击。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为香港金融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了内在稳定器。

编辑  侯津柠

来源  香港信报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吴晓求:深刻认识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IMI工作论文 | 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新闻的人民币汇率效应

李扬: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资本力量 带动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视点 | 戴稳胜:警惕牛市思维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重磅 | “2020国际货币论坛”7月25日线上直播!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